第十五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国际论坛在深召开

第十五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国际论坛于2023年7月7日至10日在美丽的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内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主办,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承办。

大会开幕式上,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教授、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主任委员孔江平教授分别致辞,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李蓝教授代表会务组作会议筹办情况说明。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贾媛研究员主持。

本次会议是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在新冠疫情之后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得到了学界同行的热烈响应。会议一共收到投稿388篇,其中全文投稿116篇。由于筛选以及报告人无法参会等原因,会议最终收录295篇报告(含8篇大会报告),共有346人注册参会,其中有150位老师,196位学生。

经会务组沟通协调,本次会议荣幸地邀请到孔江平、李爱军、马秋武、袁家宏、陈霏、洪青阳、王英利、李蓝等8位知名学者以大会报告的方式来介绍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孔江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语音感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马秋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音的“音”与音系的“音”

李爱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普通话儿童的后续叠加边界调

袁家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学研究

陈霏(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听损儿童的汉语声调感知

洪青阳(厦门大学副教授):多语种语音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王英利(广东省公安厅教授级高工):声纹鉴定技术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李蓝(南方科技大学讲习教授):大型警用方言语音数据库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本次会议一共安排了12个并行的分会场,分组宣读了287篇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而精彩,涵盖了语音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如元音、辅音、声调、连读变调、发声态、语调、韵律节奏、音系、语言接触和语音演变等,还有大量报告涉及到语言学习、语言健康、司法语音、语音技术等方面内容。参与各分组会议主持工作的专家学者有:白音门德、曹洪林、曹梦雪、曹文、陈飞、陈霏、陈玉东、邓丹、丁红卫、董理、冯卉、郭嘉、哈斯其木格、侯兴泉、侯云红、贾媛、金俊淑、孔慧芳、李爱军、李明兴、梁磊、凌锋、刘文、刘晓峦、刘新中、柳雪飞、吕士良、马俊周、梅丽、莫碧琪、秦鹏、秦祖宣、时秀娟、史濛辉、宋益丹、孙锐欣、孙顺、唐七元、唐颖、唐志强、汪高武、王虹、王茂林、王萍、王婷、王巍、王艳红、王英利、魏建国、温宝莹、吴静、吴君如、吴西愉、吴艳芬、夏俐萍、夏宁满、熊子瑜、许小颖、杨俊杰、杨林、杨雨箫、姚云、于珏、袁家宏、翟红华、张昊、张劲松、赵彬、赵永刚、郑梅、周晓凤。

此外,本次会议还精心组织了一个重大项目专场,邀请到党建武教授(鹏程国家实验室)、孔江平教授(北京大学)、丁红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魏建国教授(天津大学)、陆烁教授(深圳大学)、洪青阳副教授(厦门大学)等学者以座谈方式分享了他们在申报各类重大项目时的经验和方法。重大项目专场由北京语言大学曹文教授主持。

大会闭幕式上,熊子瑜研究员代表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对会议承办方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以及会务组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宣布下一届年会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承办。北京大学中文系吴西愉副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并向学界同行发出了热情邀请,期待2025年与大家一起相聚在美丽的北大校园。

儿童语言、语音获得与认知研讨会综述

儿童语言、语音获得与认知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发起并主办,旨在促进国内相关单位和科研人员在儿童语言获得、语音获得与认知发展等领域的学术交流。

此次研讨会于2023年7月6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举行,并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承办。

此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在会议上,他们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讨了儿童语言获得、语音获得与认知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挑战,充分交流了经验和见解。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主任熊子瑜研究员主持。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李爱军研究员致欢迎词,并由熊子瑜研究员介绍特邀嘉宾。此次会议分为语音与认知分会场和语法与认知分会场。每个分会场报告由特邀报告和投稿报告组成。

语音与认知分会场的特邀报告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徐彩华教授的《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少儿汉语拼音学习数据库的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爱军研究员的《普通话儿童语音习得与认知发展研究》。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葛淳宇博士后报告的莫碧琪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How do children acquire complex tone sandhi? Novel approaches in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儿童如何获得复杂连读变调:产出与感知的新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丁红卫教授的《多模态手势训练提高人工耳蜗儿童的普通话声调感知能力》。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温宝莹教授的《普通话儿童声调感知的精细化发展》。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陈飞教授的《对儿向语的听觉神经反应有望成为自闭症儿童的早期生物标记》。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善鹏助理教授的《人工耳蜗儿童对汉语声调的习得》。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于珏副教授的《汉语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音高事件感知特点研究》。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时秀娟教授报告的他们研究团队的《腭裂术后儿童普通话基础元音感知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心理学院陈傲副教授的《儿童和成人非词复诵任务的影响因素及临床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高军副研究员的《1.5至6岁普通话儿童发音测试(北京地区)》。

语法与认知分会场的特邀报告包括: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杨彩梅教授的《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 in a child’s path: A study of 3- to 11-year-olds’ production of Mandarin recursive relative clauses》(儿童发展中的句法语用接口:3至11岁汉语儿童递归性关系从句产出实验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何晓炜教授的《SLI儿童与HFA-LI儿童语法能力对比研究》。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周鹏教授的《学龄前普通话典型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加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梁丹丹教授的《4~6岁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方位指示代词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张云秋教授报告他们研究团队的《普通话儿童初始意图性沟通中的语调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饶宏泉副教授的《儿童语用发展的系统研究构想》。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张寒研究员的《0-6岁婴幼儿脑发育和脑图谱技术》。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徐坤宇副研究员的《1-2岁婴幼儿词汇语义习得研究》。

投稿的报告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言语产出方面:民族地区双语儿童的普通话声调、焦点、语调的习得;腭裂汉语儿童的语音产出;普通话儿童塞音空气动力学研究;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普通话元音产出。言语感知方面:粤方言婴幼儿对声调范畴的感知发展;影响粤方言儿童声调感知的因素;普通话儿童对元音的感知;高变性语音训练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范畴感知的影响。其他方面还涉及粤方言儿向语的语音特征的研究。语法发展方面:语序的习得、句式(关系从句、被字句)习得、语义习得。其他方面还涉及儿童的二语习得。

此次研讨会上报告的研究方法既有采用语料库分析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描述性研究,也有通过心理行为实验、眼动或脑电实验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对儿童语料的分析,学界尝试从互动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研究者们关注的特殊儿童包括:听障儿童、自闭症儿童、腭裂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书写障碍儿童。

这次研讨会旨在为学界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并希望相关研究团队能把儿童语言、语音获得与认知研讨会继续举办下去,共同促进中国儿童语言获得与认知发展研究的蓬勃发展。

第三届“语调类型学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办

8月15-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和内蒙古大学蒙古国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语调类型学研讨会”在内蒙古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内蒙古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师生围绕语调类型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的敖敏副研究员主持,内蒙古大学蒙古国研究中心主任白音门德教授简要介绍了内蒙古大学蒙古国研究中心和内蒙古大学实验语音学团队的发展历程。白音门德教授认为“语调类型学”这一主题具有非常好的学术前瞻性。目前,大部分人,尤其是老一辈语言学家都习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科学背景的语系、语族的分类。这种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如今遇到了很多困境。如阿尔泰语系语言的有关系的词汇是同源词还是借词等诸多语言学问题至今尚未解决。然而类型学理论认为没有同源关系的语言之间也有类型上的相同之处。这一问题涉及到人类认知模式。中国的语言资源非常丰富,类型也众多,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利用丰富资源提出新的类型、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为人类的语言学殿堂添加我们中国的新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李爱军研究员指出内蒙古大学在民族语言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特别是在蒙古语实验语音学方向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这次的“语调类型学研讨会”是以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为依托的第三次研讨会,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国研究中心承办,更有助于大家从跨语言和跨方言角度,深化对民族语语调的认识,在数据、方法和理论等方面,拓展语调类型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形成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会议报告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由天津大学冯卉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王海波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曹梦雪副教授和语言大学朱玉柱博士主持,由北京语言大学张劲松教授和曹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方研究员和贾媛研究员点评。学者们围绕“语调类型学”这一主题,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语调相关声学数据的处理方法探索。熊子瑜研究员的报告“音高数据的规整与调值分析”介绍了汉语声调音高数据的分析方法和相关脚本程序,这套脚本程序可用于辅助分析连读变调问题,也可用于分析焦点重音环境下的调值表现。张劲松教授的报告“声调的功能负载研究”以量化的方式重点关注声调信息传递的影响,介绍了基于文本—拼音互信息熵模型所评估的声调重要性研究。

第二、方言声调研究。朱玉珠等人的“福州话单字调实验研究”介绍了闽语福州话单字调系统的语音表现。张小砚的“太丰方言单双音节调长模式”一文认为,调长是舒声和入声之间一大重要区别特征,但调长在太丰方言声调系统中的作用远不止如此。进入双音节韵律词,调长成为区分轻重节律最显赫的因素。太丰方言双音节韵律词有着左轻右重的韵律结构,这一轻重模式主要且首先由调长在连调前后音节的分布不均承载。这类报告还包括刘嘉伟的“非声调语言母语者习得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类型产出研究—以维吾尔语母语者为例”。

第三、声调语调的互动关系研究。李爱军研究员的报告“从语调看字调变体”认为考察声调的语音特性,必须同时考察其在多音节字组或者语流中的变化情况,考察发音人之间的差异,从而从多个维度确定单字调的各种声调变体。曹梦雪等人的“昌黎城关方言陈述句、疑问句的句末韵律特征研究”一文观察声调边界目标与语调边界目标之间的互动。研究发现,昌黎城关方言的声调、语调和焦点通过音高目标的形式综合调节句子的音高走势和起伏,三者间相互协调,而语调起主导作用。这类报告还有孙彬彬等人的“天津方言焦点与疑问语气韵律编码研究”等。

第四、跨语言、跨方言之间的语调比较研究。曹文教授的报告“普通话和山苏彝语语调对比”的研究发现,虽普通话和山苏彝语虽同为声调语言,但山苏彝语的声调、语调协同、共生关系要比普通话简单。这类研究还报告王海波副研究员的“维吾尔语语气助词/叹词“hɛ”的功能及语调分析”、敖敏副研究员的“蒙古语歧义句声学产出和感知研究”、孙彬彬等人的“天津方言焦点与疑问语气韵律编码研究”、黄静雯等人的“An Experiment Study on Declarative and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in Shanghai Chinese”、郭纪唯等人的“句末语气词对陈述和疑问语气的韵律编码影响:—以天津方言为例”、李彤等人的“句法歧义句的韵律解歧:以天津方言为例”、柴丽玕的“蒙古语高兴和愤怒情感语句的声学特征分析”。

闭幕式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主任熊子瑜研究员做了简短的会议总结,他指出通过研讨,发现了新问题、拓宽了新思路、探索了新方法,为下一步“语调类型学”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18辑 2022

 

综述

1 陈忠敏  实验音系学综述

2 李智强  普通话中的语音增强现象

3 刘岩 王有林  语音吸引力研究的声学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4 殷治纲  汉语节奏研究综述

韵律研究

5 TANG Enze, GONG Jie, GUAN Jingjing, DING Hongwei

NEUTRAL SPEECH PROSODY IMPOSES PERCEPTIVE ALTERATIONS ON SEMANTIC EMOTION: EVIDENCE FROM A LARGE-SCALE AFFECTIVE RATING EXPERIMENT

6 刘增慧 景佳  跨民族语背景双语者对汉语焦点韵律编码的感知研究

7 莱昂 曹文  龚语(Gungbe)双音节词中的声调变化

8 温宝莹  东韡妍  句中“连NP都VP”句式的韵律焦点分析

9 GUO Jia, CUI Sihan  A CONTRASTIVE STUDY ON PHONETIC PROMINENCE BETWEEN MANDARIN CHINESE AND ENGLISH TRISYLLABIC WORDS

10  朱玉柱  李爱军  河南武陟方言两字调实验研究

音段研究

11 黄玮 冉启斌  从声学距离计算看汉语声韵母的特点

12 ZHANG Jialin, LI Mingxing  THE TYPOLOGY OF VOICELESS FRICATIVES ACROSS CHINESE DIALECTS

13 唐安琪 JIMÉNEZ Jesús  四平方言中元音声学研究

14 赵春明  伊犁州厄鲁特蒙古语元音格局研究

应用研究

15 祁晶 吴西愉 杨洁 杜佳楣  自闭症儿童语音情感感知研究

16 黄荷婷 沈慕芬 王朕 王玮  俄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送气/不送气辅音的产出偏误研究

书评

17 杨玉芳 《人类语言的大脑之源》书评

2022年语言研究报告

黄靖雯「HUANG Jingwen」

HJW


2021级博士后「Postdoc」


个人简介「Profile」

中共党员,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是实验语音学。
邮箱[Email]: elvahh25@outlook.com 

简历「Curriculum Vitae」

  • 2021.9-至今:博士后 [Post PhD]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2017.9-2021.7 :博士 [PhD] – 北京语言大学实验语音学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Phonetics]
  • 2014.9-2017.7:硕士 [MA] – 北京语言大学,实验语音学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Phonetics]
  • 2009.9-2013.7:本科 [MA] – 河北师范大学,社会语言学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ociolinguistics]

 研究项目「Research Projects

  • 上海方言语调研究 (2022M713456) [主持.  2022-至今][A Study of Shanghai Dialect Intonation」[PI,  2022-至今]

论文发表「Recent Publications」

  1. 黄靖雯、李爱军. (2023) 轻声与非轻声之间轻重的连续统关系,《世界汉语教学》第37卷第3期,369-387。https://doi.org/10.13724/j.cnki.ctiw.2023.03.008
  2. Huang, J.W., & Li, A. J. (2022). Stress Gravity of Neutral Tone Words in Different Information Structures. The 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 Singapore11-14th December.
  3. Huang, J.W., & Zhang, G. Y. (2019). A Study on Prosodic Distribution of Yes/No Questions with Focus in Mandar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hinese Computing, 565-580.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32233-5_44
  4. 黄靖雯(2019)焦点词在陈述句不同位置的韵律表现.汉语学习, 6: 103-112. 
  5. 黄靖雯,石锋(2019)汉语轻声音节韵律表现的多样性.语言文字应用, 1: 76-85.

朱玉柱「ZHU Yuzhu」

zhuyuzhu


2021级博士后「Post Doctor」


个人简介「Profile」

中共党员,文学博士,研究兴趣为方言学、实验语音学。

 

博士后项目「Post Doctor Project」

2021.01— 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室    项目博士后
研究题目“河南武陟方言声调和语调实验研究”

工作经历「Working Experience」

2018.07—至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讲师

教育经历「Education Experiences」

2013.09 — 2018.07 清华大学     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方言学)        文学博士
2010.09 — 2013.07 中央民族大学 少语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侗)  文学硕士
2006.09 — 2010.07 许昌学院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文学学士

学术交流「Exchanging Experiences」

2016.01— 2017.01 澳大利亚 墨尔本大学亚洲学院             国家留基委博士生联培项目

论文发表「Publications」

  • 《河南武陟及周边方言的入声韵》,《语言研究集刊》第二十九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5月,6875字,独立;
  • 《壮语北部方言r音类的地理视时分析》,《跨文化人文命脉探寻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年1月,5542字,独立;
  • 《试析河南武陟(大虹桥乡)方言的名词变韵》,《韵律语法研究》第三辑2018第2期,12869字,独立,2018年12月;
  • 《河南武陟(大虹桥乡)方言音系》,《中国语学研究.开篇》(日本)2017第35期,20104字,独立;
  • 《河南武陟大虹桥方言的舒声促化现象》,《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增1,8573字,独立。

曹冲「CAO Chong」

caochong博士「PhD」

邮箱「E-mail」caochong2013@126.com

地址「Address」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语音与言语科学实验室
Laboratory of Phonetics and Speech Scienc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Jianguomennei Street 5, 100732, Beijing

简历「Curriculum Vitae」 

  • 2019.7-2022.11: 博士后 [Postdoc]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2015.9-2019.7: 博士 [PhD] -北京语言大学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 2012.9-2015.7: 硕士 [MA] -北京语言大学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 2008.9-2012.7: 本科 [BA] -湘潭大学 [Xiangtan University]

研究项目「Research Projects」

  •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中国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焦点重音习得研究[主持,2020-2022,结项] [The Study on the Acquisition of Nucleus Accent by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ese Dialects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I, 2022, closed]
  • 中国方言区英语学习者音高重音的产出与感知研究[主持,2020-2022,结项] [The Study on the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Nucleus Accent by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ese Dialects Regions] [PI, 2022, closed]

近期发表「Recent Publications」

  • 曹冲、李爱军(2022)粤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焦点重音产出与给感知研究,《中国语音学报》,第17辑。
  • Chong Cao & Aijun Li (2022). The Realization and Perception of Narrow Focus in English Sentences by Cantonese EFL learners. Presented at the 14th Asia Pacific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ssociation Annual Summit and Conference.
  • Chong Cao & Aijun Li (2022). Effects of Aspiration on Tone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in Standard Chinese. Presented at the 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 Conference.

第17辑 2022

目录

  1. 乐耀 乔雪玮 郑上鑫 韵律作为互动的资源:以话语延伸和会话重叠为例
  2. BU Xiaoke FENG Hui ANG Qiuxiang CHEN Jiangchao COMPARISON OF THE ACOUSTIC FEATURES OF PROSODIC BOUNDARIES IN CHINESE FORMAL AND INFORMAL SPEECH
  3. 曹冲 李爱军 粤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焦点重音产出与感知研究
  4. 王炤宇 曹梦雪 普通话无标 [ma] 字句韵律研究
  5. 张欣阳 陈玉东 互动视角下陈述疑问句的韵律特征初探
  6. 曾玲 余俊毅 刘新中 基于系统声学实验的赣语遂川话声调研究
  7. 李梦锐 吴建设 邱寅晨 郎建国 声调信息在单词视觉识别中的作用
  8. XU Menghan WU Bo AN ACOUSTIC STUDY OF FRICATION LEVELS OF HIGH VOWELS IN CHINESE
  9. LI Mingxing VOWEL CONTEXT, PLACE DIFFERENCE, AND THE PERCEPTUAL DISTINCTIVENESS OF SIBILANTS
  10. 古力努尔·艾尔肯 艾斯卡尔·艾木都拉 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普通话单元音习得研究:基于共振峰相似度的对比分析
  11. 张哲璇 吴君如 绵阳安州话“儿尾”和“儿化”词缀的声学分析
  12. 耿浦洋 卢启萌 郭弘 曾锦华 施少培 鼻音/m/的话者间频谱差异及其在声纹鉴定中的应用初探
  13. 胡伟 崔洋 吴梦瑄 母语、二语以及言语障碍人群言语加工中产出与感知的关系
  14. 王继超 胡以鲁:中国现代语音学理论之先声
  15. 曾婷 湘乡方言
  16. FANG Qiang A STUDY ON AUTOMATIC DIAGNOSIS OF MUSCLE TENSION DYSPHONIA  BASED ON sEMG
  17. CHEN Shuwen AN ULTRASONIC AND ACOUSTIC INVESTIGATION OF TENSENESS IN NORTHERN YI

会议综述 |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2年,语言学) —— 新时代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2年,语言学)经过三天线上研讨,于10月22日闭幕。中外26位特邀专家和46位对话嘉宾,围绕新时代语音学前沿问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定位高端、面向国际。本场论坛邀请到26位主讲嘉宾作大会报告,其中海外学者占一半以上,而且来自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二是强调学术、注重交流。每场报告除了主讲嘉宾之外,还专门安排2名对话嘉宾,形成了真正有效的讨论交流。三是立足前沿、面向时代。本次研讨会除了有语音学本体研究之外,还有关于言语障碍、心理治疗、汉语语音教学、语音技术,以及关于自闭症儿童和阿尔茨海默症人群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关注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求,彰显了语音学研究在语言智能、语言教育和语言健康等领域的学术引领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见证人类发展历史的活化石,语音又是最自然的交流交际方式,这注定了语音学研究的交叉性和前沿性,也注定了语音学研究在新时代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各场报告的内容和亮点。

多个报告从类型学角度出发,探索汉语对语音和音系理论的贡献,考察汉语方言、民族语言与其他语言的语音特征关系。比如,D. Robert LADD教授“韵律音系中的重音:对汉语的启示”,探讨了在节律音系学中如何看待声调语言和其他不同类型语言;Daniel HIRST教授使用自动节奏和旋律指标测量来进行跨语言的研究;Dafydd GIBBON教授提出调制理论方法,开展汉藏声调语言和其他语言的节奏对比。呼和研究员采用音段特征空间分布模式,提出一种度量语言远近关系的手段。李爱军研究员和李智强教授从跨方言角度探讨汉语边界调的音系和语音表现,分享了普通话儿童语言习得边界调与声调编解码的关系。

端木三教授从感知和产出两个方面研究了英语词重音模式;冯胜利教授认为汉语词重音既遵循普遍的抑扬/扬抑二律,又有自身独特的表现,同时还兼具语法别体的功能。莫碧琪教授从感知和产出两个方面,分析了苏州话声调和发声态的关系,给出了汉语从清浊对立到声调对立的共时表现研究范例。

言语产出方面,如何利用先进的设备开展发音机理的研究,改变我们以往一些固有的认知?Kiyoshi HONDA(本多清志)教授的研究给我们描绘了方向。在音段研究方面,刘新中教授对清响音的音系和语音特征进行了跨语言比较研究。李蕙心副教授以元音为例,讨论了声学、发音生理、感知和标音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从言语感知与产出关系来看语音与语言的演变、演化,是这次论坛的一个亮点。党建武教授展示人类言语产出与人类进化、继承和变异的关系;陈忠敏教授提出音变是渐变的观点,解释言语交际在几代人之间连续性的、无障碍的传承。孔江平教授指出人类语言在演化过程中和音乐密不可分,并从实验语音学和认知角度提出了中国语言乐律的依字行腔率算法。

结合汉语特色的应用研究也有不少。连续话语中音高变化传达语言和副语言等多种功能,说话人如何利用音高变化来传达多层次的交际功能,以及听话人如何解码复杂的音高信息,陈轶亚教授带来了她最新的研究成果。石基琳教授以语流中阳平语音表现为例,提出了基于语音实现模型的量化算法,对研究汉语语流音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王悦教授的研究整合了机器学习、数学建模和语言学方法,考察语音清晰度、多模态特征与普通话声调线索的关系。

情感表达和感知是人机交互中非常重要的信息。陶建华教授和李永伟博士利用信号处理和参数合成,深入探讨了情感语音的调音与发声机制及其与听觉感知之间的关联。顾文涛教授研究了“说话人特质对语音的声学与感知特性的影响”,考察了话者特征与话者情感状态的交互作用。

面向言语病理诊断和康复,是语音技术一个应用热点。李丹教授分享了他们在病理治疗的言语互动中,如何构建大规模数据库,并用深度学习模型辅助提高治疗效率;刘芳副教授则采用心理学和语音学等方法,探索了利用音乐来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语言交流能力的路径。

认知智能技术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知识表征。袁家宏教授以音位识别和阿尔茨海默症识别的研究为例,证实了结合语音知识表征的巨大潜力,为应用与基础研究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范例。曹剑芬研究员以历史上有名的“Genie Wiley”案件为例,带来了关于言语产生与感知机制研究的思考,并指出语音研究要与认知心理、生物学结合,为智能语音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从语音习得和国际中文教育的角度研究汉语语音教学问题,一直是语音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曹文教授带来了汉语语调教学从理论到实战的经验分享,(廖敏)研究员基于她自己多年的国际中文教学经验,提出了一套韵律标注系统。

会议虽然结束了,但这次论坛的成果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各位学者的学术洞见,让我们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做好语音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创新融合发展。

曹剑芬 [CAO Jianfen]

曹剑芬(1938—),女,中共党员,1938年出生于原江苏省常熟县(今属张家港市)。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为语言学和现代语音学,先后从事方言调查、词典编撰和实验语音学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在言语工程和语言教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IBM中国研究中心语音部顾问等职。兼任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会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查看原文

林茂灿 [LIN Maocan]

林茂灿(1934—),1934年11月出生于福建福清市千年古镇海口。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副主任,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语音室主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待遇”。曾担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应用语言学会副会长,美国声学学会会员;曾任中科院声学所声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兼职教授,2010年起担任江苏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查看原文

 

吴宗济 [WU Zongji]

吴宗济(1909.4.4-2010.7.30),字稚川,笔名齐鲁,籍贯浙江吴兴,生于山东济宁。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音研究室主任、国际语音协会常设理事会理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兼职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及该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1935-1940年任中研院史语所助理研究员,1956-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从1979年起,吴宗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音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语音学导师。同年当选为国际语音科学会议常设理事会理事、《声学学报》编委。1980年起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 1981年起,历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语言与生理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语言学报》第5、6期主编。1995年被聘为北京语言学会顾问。1999年当选为国际语音科学会议常设理事会荣誉理事。2000年当选为国家863智能计算机成果转化基地中央研究院顾问。

查看原文

但使文章能寿世,不求闻达以骄人——《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新书出版座谈会隆重举行

近日,记录吴宗济先生生平的《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由鲁国尧策划、吴宗济(生前)口述、崔枢华整理撰写,忠实记录了吴宗济先生极具传奇色彩的百年人生。

为纪念该书出版暨吴宗济先生逝世12周年,2022年7月2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在京联合主办了《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新书出版座谈会。座谈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和吴宗济先生的亲友故交、新书作者、责编等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查看原文

 

《中国语音学报》青年学者论坛圆满落幕

厚培青年人才“沃土”,建设语音学术阵地

——《中国语音学报》青年学者论坛圆满落幕

2022年6月10日至11日,《中国语音学报》青年学者论坛在线举行。本次青年学者论坛由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及《中国语音学报》编辑部主办,旨在加强与学报青年作者队伍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提升语音学领域的创新活力,推动语音学研究“生力军”的成长与发展。

广大青年学者对本次论坛响应热烈并踊跃投稿,最终共有28篇研究成果获邀在本次论坛进行口头报告。这些报告的作者(共52位)分别来自国内外二十多个科研单位。报告人全部为青年学者,包括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并且均为相关研究工作的主要贡献者(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体现了本次青年学者论坛“培育新生力量”的会议主题。获邀报告内容以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主,覆盖语音产出的声学与生理、感知的认知与神经机制、二语习得与教育、特殊人群语音特点等方方面面,展现了语音学研究领域当代青年学者的特点:跨领域的学术训练背景、开阔的学术研究视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和冲劲。

为了提升线上会议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氛围,本次论坛专门推出了点评互动环节,为每一个报告安排一名相关领域的“前辈”学者作为点评人。点评人在论坛开幕前与报告人进行沟通交流,细致审读稿件,预先做好“功课”,并在会场与报告人进行5-8分钟的交流互动,对研究和报告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共有22位编委老师参与了点评活动,分别是:曹文(北京语言大学)、陈桦(南京大学)、陈莹(南京理工大学)、陈轶亚(荷兰莱顿大学)、陈忠敏(复旦大学)、丁红卫(上海交通大学)、方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顾文涛(南京师范大学)、胡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孔江平(北京大学)、李爱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永宏(西北民族大学)、凌锋(上海大学)、刘新中(暨南大学)、刘岩(中央民族大学)、马秋武(北京语言大学)、冉启斌(南开大学)、王茂林(暨南大学)、吴西愉(北京大学)、熊子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张劲松(北京语言大学)、张清芳(中国人民大学)。

另外,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四个国内著名语音实验室的负责人发表主旨演讲,介绍实验室工作和研究方向。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不久前获批为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吴西愉副教授和孔江平教授对实验室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作了重点介绍。张劲松教授细致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智能语音习得技术实验室在面向国际中文教育和发展语音教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言语-语言听力研究中心丁红卫教授一再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并介绍了该中心在利用语音手段进行精神障碍诊疗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熊子瑜研究员细致介绍了语音研究室的深厚历史积累和学术传承,以及现阶段正在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这些主旨报告从实验室建设和学术布局的宏观角度,向参会的青年学者们展现比论文更广阔的学术纵深,传递当代语音学人的使命。

在《中国语音学报》主编李爱军研究员、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主任孔江平教授的寄语中,本次青年学者论坛圆满落幕。与会人员在会后对本次论坛的组织安排和内容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报告人和点评人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

(撰稿人:罗颖艺)

qnlt

简介 | 汉语口语语篇库 Discourse-CASS

Discourse-CASS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具有深度标注的口语语篇库。为什么称为深度标注?首先是标注的层级多,多达18层;另外是标注的内容“深”,包括了口语语篇的多层级表示和标注体系的大部分层级信息(见李爱军,《汉语口语语篇库: 建构与标注》,社科出版社):音段和韵律标注、言语行为标注、修辞关系和依存关系标注、应答关系标注、情感态度标注等。

Discourse-CASS分为几个子库,先后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欧政府间合作项目(2017YFE0111900)、973项目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013CB32930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1AA11401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1AYY002)支持。

标注内容包含18层信息,如图所示,第1层为发音人信息描述层(发音人年龄、口音、与对话人之前的关系等);第2层为句子编号(以话轮为基础进行标记,方便提取句子进行自动语音切分处理);第3层为话轮;第4层为汉字;第5层为句子;第6层为单字;第7层为拼音;第8层为声韵母;第9层为韵律边界;第10层为韵律重音;第11层为副语言现象;第12层为音质;第13层为语用基础标注集;第14层为言外意;第15层为主题;第16层为邻接对;第17层为口语现象;第18层为情感。

tup1具有深度标注的网聊自然口语对话标注示例

第16辑 2021

目录

  1. Li Yinghao ZHang Jinghua AN ULTRASOUND AND EPG INVESTIGATION OF CORONAL FRICATIVES IN YANBIAN KOREAN
  2. 许可 黄玮 冉启斌 梁煜珠 汉语方言中的基频微扰与振幅微扰
  3. 梁昌维 普通话单双音节声母唇形协同发音研究
  4. 黄慧怡 董理 昆剧净和老生行当情感念白发声研究
  5. 董理 谈笑 昆剧小生行当情感念白声学研究
  6. 王璐 马睿启 山东快书语音声学分析
  7. 冯雅心 汪高武 脱口秀演员、非演员和AI对喜剧脚本语音呈现的差异
  8. 李晓媛 刘文 相声贯口声学实验研究
  9. 刘增慧 梁淑芬 白语儿童焦点韵律的习得和发展
  10. 殷治纲 汉语词汇层面的轻重音研究
  11. 郑雅鲯 雷丁一 徐若敖 汪高武 山东方言对英语元音学习的影响及可视化教学设计
  12. 张驰 胡宁萱 张劲松 日本、韩国、哈萨克、越南普通话学习者的轻声产出
  13. 陈雪嫚 曹文 越南留学生汉语四字组韵律偏误研究
  14. 王颖阳 彭文杰 张劲松 视听及听觉训练下的日本学生汉语焦点重音习得声学分析
  15. 陈禹风 鼻音测量计应用指南
  16. 叶俊廷 陈滢 《元音研究》述评

第15辑 2021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共收录16篇学术论文。

孔江平 吴西愉
人类语音起源和演化研究综述

陈忠敏
语音感知的特点及其解剖生理机制

熊子瑜
基于汉语方言字音系统实验研究工具的合肥话与北京话声母系统对比分析

LI Qian
AGE-RELATED VARIATION OF PLOSIVE VOICE ONSET TIME IN STANDARD CHINESE

于 珏 金倩雯 林裕鑫
言语香蕉图国内外研究回顾、评述及前瞻

李宏娜 曹梦雪
由感知维度看西胪方言阴去调与阳去调的演变

董文琪 刘 文
山东桓台方言入声调今读变异的声学与感知研究

王延慧 傅 林
基于听辨实验的武安话阴平与阳平合流研究

李叙辰 刘 彬
音段与声调:听觉记忆的发音延长效应探究

余俊毅 曾 玲 刘新中
末点音高对广州话低调域调类感知边界的影响

黄蔚雯 任姝童 顾文涛
汉语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塞音送气和声调的范畴感知

ZHOU Weijing, ZHAN Lamei, NOLAN Francis, GONG Jian, XUE Xiaojiao, WANG Zhiyan
EFFECTS OF SYLLABLE STRUCTURES ON THE PERCEPTION OF L2 ENGLISH LEXICAL STRESS AMONG TEENAGE MANDARIN LISTENERS

LI Ya
SYLLABLE-BASED ACOUSTIC SIMULATION PROCESS IN SECOND LANGUAGE PRODUCTION

敖 敏
基于 PENTA 模型的蒙古语陈述句语调合成实验

FANG Qiang
INCORPERATING ARTICULATORY VELOCITY INFORMATION IN ACOUSTIC-TO-ARTICULATORY INVERSION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2,语言学)——新时代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语音学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在吴宗济、林焘、鲍怀翘、林茂灿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国内语音学在语音声学、发音生理等诸多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随着智能语音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语音语料库建设门槛的降低,知识、数据和技术三者之间水乳交融、彼此促进,语音学研究在人工智能、语音教学、语言健康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凸显,语音学研究的方向必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未来语音学界应重点关注哪些研究领域,进而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值得探究和讨论。

作为202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的一场重要国际学术活动,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联合主办,由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和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联合承办,拟于2022年10月中下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将围绕“新时代语音学前沿问题”这一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语音学家做大会报告,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组织多个学术专题,集中呈现国内外语音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

本次会议主要以线上视频会议方式参加,所有报告人需在9月底之前提交演讲录像,时长不超过30分钟,会议工作语言为汉语和英语,录制的演讲内容应为可公开的学术研究成果。会议期间还将组织一定场次的交流讨论。更多详细信息将通过“今日语言学”微信公众号和中国语言学分会语音学会网站推送,敬请关注。

会议荣誉主席
林茂灿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曹剑芬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会议主席
李爱军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曹 文 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
熊子瑜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会议组织委员会
曹 文 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
胡 方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孔江平 教授(北京大学)
李爱军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马秋武 教授(北京语言大学)
熊子瑜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张劲松 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

会议联系人
李 倩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E-Mail:li_qian@cass.org.cn
Tel:86-10-85195394

重要时间节点
论文详细摘要(中文摘要需另附英文翻译)提交截止时间:2022年6月30日
邀请函发出时间:2022年8月31日
发言人学术信息提交截止时间:2022年9月30日
会议时间:2022年10月20-22日

Chinese Forum of Social Sciences (2022, 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rontier Issues of Phonetics in the New Era

Since the 1920s, the field of phonetics has developed in China for nearly a century. Based on works of the pioneers in this field such as WU Zongji, LIN Tao, BAO Huaiqiao, and LIN Maocan, Chinese phonetician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acoustic phonetics, articulatory phonetics and so 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eech technology and the lowering of the threshol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scale speech corpora, knowledge, data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integrated and mutually promoted. Given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phonetic research in field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anguage healthy, the direction of phonetic research will inevitably undergo profound changes. Future research areas that the phonetic community should endeavor therefore are worth exploring and discuss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Forum of Social Sciences 2022”, this symposium is jointly sponsored by th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and the Phonetics Association of China, and organized by the Phonetics Lab from th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nd the Academy of Linguistic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The symposium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in mid-late October 2022 in a hybrid mode. It will focus on the theme of “Frontier Issues in Phonetics in the New Era”. Well-known phoneticians in China and from abroad will be invited to give a keynote talk and share their latest research in various topics. Discussion sessions will also be arranged after the talks.

All speakers must submit a video of their speech by the end of September, and the length of the speech should not exceed 30 minutes. The working languages of the symposium are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contents of the recorded speech should be results that can be made public.

Further details will be announced through the official account of “Linguistics Today” in WeChat and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Chinese Phonetics Association under Chinese Language Society.

Honorary Chair
Prof. LIN Maoc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of. CAO Jianfe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onference Chair
Prof. LI Aiju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of. CAO Wen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of. XIONG Ziyu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Organizing Committee
Prof. CAO Wen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of. HU Fang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of. KONG Jiangping (Peking University)
Prof. LI Aiju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of. MA Qiuwu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of. XIONG Ziyu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of. ZHANG Jinso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Contact
Dr. LI Qi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mail: li_qian@cass.org.cn
Tel: 86-10-85195394

Important Dates
Deadline for detailed abstract submission (Chinese abstracts should be submitted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30 June 2022
Invitation letter issued: 31 August 2022
Deadline for speaker information submission: 30 September 2022
Conference: October 20-22, 2022

2021年语音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