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培青年人才“沃土”,建设语音学术阵地
——《中国语音学报》青年学者论坛圆满落幕
2022年6月10日至11日,《中国语音学报》青年学者论坛在线举行。本次青年学者论坛由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及《中国语音学报》编辑部主办,旨在加强与学报青年作者队伍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提升语音学领域的创新活力,推动语音学研究“生力军”的成长与发展。
广大青年学者对本次论坛响应热烈并踊跃投稿,最终共有28篇研究成果获邀在本次论坛进行口头报告。这些报告的作者(共52位)分别来自国内外二十多个科研单位。报告人全部为青年学者,包括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并且均为相关研究工作的主要贡献者(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体现了本次青年学者论坛“培育新生力量”的会议主题。获邀报告内容以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主,覆盖语音产出的声学与生理、感知的认知与神经机制、二语习得与教育、特殊人群语音特点等方方面面,展现了语音学研究领域当代青年学者的特点:跨领域的学术训练背景、开阔的学术研究视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和冲劲。
为了提升线上会议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氛围,本次论坛专门推出了点评互动环节,为每一个报告安排一名相关领域的“前辈”学者作为点评人。点评人在论坛开幕前与报告人进行沟通交流,细致审读稿件,预先做好“功课”,并在会场与报告人进行5-8分钟的交流互动,对研究和报告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共有22位编委老师参与了点评活动,分别是:曹文(北京语言大学)、陈桦(南京大学)、陈莹(南京理工大学)、陈轶亚(荷兰莱顿大学)、陈忠敏(复旦大学)、丁红卫(上海交通大学)、方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顾文涛(南京师范大学)、胡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孔江平(北京大学)、李爱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永宏(西北民族大学)、凌锋(上海大学)、刘新中(暨南大学)、刘岩(中央民族大学)、马秋武(北京语言大学)、冉启斌(南开大学)、王茂林(暨南大学)、吴西愉(北京大学)、熊子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张劲松(北京语言大学)、张清芳(中国人民大学)。
另外,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四个国内著名语音实验室的负责人发表主旨演讲,介绍实验室工作和研究方向。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不久前获批为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吴西愉副教授和孔江平教授对实验室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作了重点介绍。张劲松教授细致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智能语音习得技术实验室在面向国际中文教育和发展语音教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言语-语言听力研究中心丁红卫教授一再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并介绍了该中心在利用语音手段进行精神障碍诊疗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熊子瑜研究员细致介绍了语音研究室的深厚历史积累和学术传承,以及现阶段正在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这些主旨报告从实验室建设和学术布局的宏观角度,向参会的青年学者们展现比论文更广阔的学术纵深,传递当代语音学人的使命。
在《中国语音学报》主编李爱军研究员、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主任孔江平教授的寄语中,本次青年学者论坛圆满落幕。与会人员在会后对本次论坛的组织安排和内容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报告人和点评人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
(撰稿人:罗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