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婴幼儿声调范畴的建立机制研究

2013 年,语音室科研人员高军博士申请并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普通话婴幼儿声调范畴的建立机制研究”,目前该项目已正式启动。

项目编号:13CYY025
研究期限:2013 –

项目简介:

本课题主要研究普通话婴幼儿对母语语音系统中声调范畴的获得机制。声调范畴获得的研究问题包括:声调范畴是怎样建立的?声调范畴建立之初就是调位性质的(across-board)还是有一个从不能脱离具体语音环境(item-based)到能脱离具体语音环境的抽象调位(across-board)的发展过程?在婴幼儿的大脑表征中,声调的音系地位是不是自主音段性质的(autosegmental)?声调的地位是不是和元音辅音的地位一样?声调的表征是不是经历了一个从表征不充分到表征充分的发展过程?

本课题认为语音范畴建立的实质是语音特征的提取。大脑对语音范畴的各种范例进行语音特征提取,提取的特征是各种各样最原始的语音特征。随着语音范例数量的增加,对该范畴提取的语音特征也越来越多。这些语音特征在提取后,根据出现频率有优先级的排序。在大量语音范例中普遍存在的语音特征(context-free)优先级更高,可以上升为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对于那些临时性的受限于语音环境的(context-specific)特征,优先级比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各种语音范畴区分和判定的时候不能被激活,它们也存储在大脑中。储存在大脑中的最开始可能是语音范例,随着语言经验的增加,大脑将从这些范例中提取出各种语音特征,这样在存储容量上大大节省了空间。本课题提出的理论还有一个优势:母语语音范畴和非母语语音范畴的感知都能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区分母语语音范畴时,调用的语音特征是区别性语音特征;区分非母语语音范畴时,调用可能是一些在语音范例中获得的非区别性特征的优先级较低的语音特征。这样,母语语音范畴感知和非母语语音范畴感知可以共用一个底层机制。本课题将通过普通话成人语料库的数据对本课题提出的新的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数理模型验证。

除此之外,本课题还将通过感知实验调查婴幼儿对声调的感知模式来验证声调范畴建立机制的各种假设。不同的假设会对婴幼儿的声调表征有不同的预测结果,因此,通过声调感知实验调查婴幼儿对声调的感知模式,可以推导出婴幼儿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范畴建立机制。